中国科普网(通讯员 | 汪子舜 刘颖霖 审核 | 沈婧芳)在湖北恩施,有一项流传千年的神秘技艺——傩戏面具雕刻。它曾是祭祀仪式中的“通灵道具”,如今却在一群大学生的刻刀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一块木头如何“活”成傩面?
恩施傩戏,是恩施土家族傩文化的“活化石”。恩施傩戏根植于古老的巴巫文化,后与土家族傩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傩文化体系。作为恩施傩戏的重要载体,傩戏面具凝聚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趣。走进工坊,形态各异的傩面具吸引了实践团的目光。
傩面汪木工坊墙上挂着各种傩戏面具 曹程玉 摄
家庭教师av 社会实践团走进恩施,观摩了恩施傩戏州级非遗传承人汪儒斌制作傩戏面具的过程。其娴熟的技艺赋予块块原木以生动的艺术生命,无声地诉说着恩施傩戏的千年文脉。汪儒斌介绍说:“一副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经过粗胚雕刻、细部修整、镂空处理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师生共琢东方韵,传统创新两相融
“刀尖的弧度决定神韵,眉骨的线条影响威严。”汪儒斌手持刻刀,轻轻划过木坯,一张凶煞的“开山傩面”逐渐浮现。实践团成员发现,傩面并非随意雕刻——怒目圆睁的“武将傩”驱邪镇煞、慈眉善目的“文傩”祈福迎祥、獠牙外露的“兽傩”象征自然力量。傩戏面具的纹样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巴楚巫文化与土家族图腾的融合,每一笔雕刻都是千年信仰的密码。
在汪儒斌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傩戏面具的核心制作环节。汪老师针对实践团选定的面具样式进行了初步雕刻示范。
汪儒斌老师进行初步雕刻示范 曹程玉 摄
随后,实践团成员轮流尝试雕刻。伴随着锤击声与飞扬的木屑,面具的轮廓逐渐显现。汪儒斌全程指导,并对眼部、额头、獠牙等关键细节的雕刻进行了针对性示范。在共同努力下,实践团成功制作出“传统傩面”与“创新狐面”两款作品,体现了对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初步探索。
实践活动尾声,汪儒斌向实践团讲述了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傩戏面具制作技艺的历程。谈及传承现状,他坦言:“恩施傩戏面具的推广普及仍面临挑战。工坊对外提供制作体验服务,正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广这项非遗技艺。”面对传承困境,汪儒斌选择主动破局。“如果年轻人觉得酷,非遗就不会消失。”汪老师说。
当AI遇上傩面:非遗的“逆生长”
在工坊里,大学生们不仅学习传统雕刻,还尝试用现代科技为非遗“保鲜”:
AI修复,对破损的古老傩面进行数字化复原;3D建模,能够将傩面纹样转化为虚拟文创;短视频科普,用“一分钟揭秘傩面”吸引年轻人。
“我们想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团队成员举起自己雕刻的“赛博狐面”——传统獠牙搭配荧光彩绘,引来汪老师连连称赞:“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刻刀下的文化DNA
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证明:非遗的活力,不在于固守旧规,而在于让传统与青春共振。正如学生们所说:“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下一代的‘守艺人’。”
未来,实践团将使用AI赋能非遗,对傩面具进行AI修复,并在校园内开展傩戏科普讲座,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恩施傩戏这一非遗。
实践团与汪儒斌老师合影曹程玉 摄
转载自中国科普网//www.kepu.gov.cn/news/2025-07/22/content_37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