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师av

人物特写
家庭教师av当前位置: 家庭教师av > 人物特写 > 正文
原创毕业MV《相遇》的幕后故事
家庭教师av发布日期 2025-07-14 家庭教师av浏览次数

(文字 | 鲍鑫硕 叶慧鹏  初审 | 袁嘉晨 终审 | 刘进)当旋律遇上诗句,当两颗热爱创作的心灵在毕业季碰撞,一首献给所有华农人、承载着共同记忆与祝福的原创歌曲《相遇》便应运而生。四年里,我们在狮山下并肩走过的晨昏,就是这首歌的全部音符,最终所有音符汇成一句:

谢谢你,在狮山与我相遇。

让我们跟随鲍鑫硕与叶慧鹏的脚步,一起走进《相遇》背后的故事,聆听这段属于华农的青春回响。

指尖流韵,梦启乐章

鲍鑫硕,《相遇》作曲人、演唱者,来自人工智能2102班,是一位对音乐怀抱纯粹热爱的追梦者,他的旋律灵感源自童年对音乐的痴迷与不懈的自我探索。

音乐对鲍鑫硕而言,是自童年起便不可或缺的陪伴。在那个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父亲出差归来带回的、载满音乐的手机内存卡,是他最珍贵的礼物。他每天翘首以盼,只为聆听那些从远方下载而来的旋律。当家中添置了电脑,他便开始在网络的海洋里自主搜寻音乐,沉浸在流行歌曲的世界里。尽管那时对许多伤感情歌的深意懵懂不解,但优美的旋律已深深俘获了他的心。初中时,赵雷的《成都》为他打开了民谣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摇滚乐、国外流行乐等更广阔的音乐天地也向他敞开。他笑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这日积月累、不拘一格的聆听,为他日后尝试创作悄然埋下了种子,即使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

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鲍鑫硕第一次真正拥抱了乐器——吉他。他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技艺精湛且极为负责的启蒙老师。求学心切的少年,每天清晨都背着心爱的吉他,搭乘第一班车,从镇上赶往县城的琴行,风雨无阻。这份坚持在一个月后便结出了果实,他已能完整弹唱数首歌曲,算是正式入了门。随着技艺渐长,常见的民谣曲目已能信手拈来,一丝重复带来的厌倦感也随之浮现。直到他接触了指弹音乐,才豁然开朗,惊叹于一把吉他竟能演绎出如此繁复多变的声响世界。这段探索经历,极大地拓展了他的音乐视野,也为未来的创作之路铺下了基石。

//mp.weixin.qq.com/s/tIG7uHD9Ij6-2G0k6mLXHA

原创歌曲《遥遥》MV

创作的种子在大一的暑假悄然萌芽。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他像往常一样抱起吉他,心思却完全被前夜关于姥姥姥爷的梦境所占据。指尖随着心绪无意识地拨动琴弦,一段旋律竟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的第一首原创歌曲《遥遥》就这样诞生了。这次纯粹由情感驱动的创作初体验,点燃了他心中对原创音乐的热情。

《遥遥》诞生后,鲍鑫硕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校团委组织的原创艺术支持计划,并在这个平台上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段经历,成为《遥遥》创作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学校的周密安排和资源保障下,创作团队得以深入咸宁马桥镇的青山秀水与淳朴乡情之中进行采风。成员们共同沉浸于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用镜头捕捉灵感,用心灵感受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咸宁的山水意境、烟火气息,为《遥遥》注入了更鲜活、更富层次感的情感内核与视觉意象。正是在这片由学校搭建的“梦想实践场”上,《遥遥》的MV得以顺利录制完成。团队成员们在共同创作中碰撞火花,在协作中深化友谊,这段经历本身也成为了青春岁月里珍贵的艺术实践与人生财富。回顾《遥遥》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鲍鑫硕深切体会到,正是学校这片鼓励创新、支持原创的肥沃文化土壤,为他的音乐梦想提供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可能!

家庭教师av

其实创作一首毕业歌曲的想法,早在他大三时就已悄然种下。当时,辅导员宋志鑫老师的一句“有没有想过毕业时为同学们写首歌?”深深触动了他。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心间。机缘巧合之下,他在一次课间发现同学叶慧鹏酷爱诗词创作,两人相谈甚欢,一拍即合,决定在毕业前夕联手打造一首属于他们的原创歌曲《相遇》,由鲍鑫硕负责作曲,叶慧鹏执笔作词

毕业前夕的四月底,武汉阴雨连绵,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愁绪。在忙碌的毕业设计间隙,鲍鑫硕拿起吉他,开始构思这首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歌曲。他思考良久:毕业歌曲常被忧伤的基调笼罩,但他希望这首歌唤起的记忆不应只有伤感。无论是未来的自己,还是听到这首歌的同窗好友,回忆里的校园时光应当闪烁着温暖、幸福的光芒。因此,在音乐色彩的选取上,他刻意避开了过于沉重的和弦,最终选用了温柔平和、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欢快感的卡农和弦进行(1563451),为歌曲奠定了温暖明亮的底色。

家庭教师av

主歌旋律的创作,他追求一种如轻声诉说、娓娓道来的感觉,于是尝试用简洁而平实的音符铺陈展开。副歌旋律的诞生则经历了反复的打磨与自我否定。最初写出的几版,要么情绪过于沉重压抑,要么显得平淡缺乏记忆点,始终无法令他满意。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灵感倏忽而至,终于捕捉到了现在《相遇》中那段既饱含对往昔的珍重,又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与祝福的副歌旋律——感觉终于对了。

字斟离绪,诗寄相逢

叶慧鹏,《相遇》作词人,来自人工智能2102班,是一位情感细腻、笔触动人的词作者,他用诗句捕捉校园生活的点滴与毕业离别的万千思绪。

旋律框架确立后,作词的重任便落在了叶慧鹏的肩上。毕业季恰逢江淮的梅雨,雨下得好像永无止境。南荟路成了叶慧鹏心中的樱花大道,路边的花瓣被风雨吹落,芳华似乎因离愁而低头,显得有些伤感。华农校园内有许多猫咪,他曾在博三楼下看到猫咪在雨后舔舐因雨水纠集成团的毛发。每次回忆起与伙伴们初次相识的日子,都会想起他们曾一起在南湖边看日出,也曾在傍晚的湖面上看晚霞染红天际。那时,他们会躺在二运的草地上促膝长谈。

作为大一的新生,他们总觉得未来会像那天夜里的繁星一样,让人感动。那时的他们没有毕业的烦恼与苦涩,只有轻松的笑语,和从南湖边走过杉木掩映的橘园路,回到宿舍的快乐。博园的本科生与荟园的本科生似乎有所不同,虽然他们远离活动的中心,但也因此对校园的广阔有着更深的了解。由于一号线的校车较少,他们往往要等很久,才会看到拐角处驶来的白绿色校车。晃晃荡荡地坐车去西门,而当毕业临近时,那些曾不愿面对的红砖旧房竟显得格外亲切。上车后,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梧桐树,街上穿梭的车辆和行人,似乎一切都在提醒着他们,四年时光转瞬即逝。这段时光,他们将永远铭记。十年、二十年后,若再次回到华农,他们依然能够轻松走过国交前的上坡路,穿过新博园食堂,走过橘园,经过樱花大道,来到南湖边,看到当初肩并肩奔跑的背影。

他眼中的华农四季是这样的:

芳春繁似锦,迎夏骄烈阳,

游遍香花路,万物方生;

金秋结硕果,玄冬肃寒晨,

轻踩落叶静听萧声。

这曾是他某版歌词的内容,虽然他很喜欢,但也意识到它并不完全合适,仍然想与大家分享。华农如此美丽,能与大家相遇在这里,叶慧鹏感到非常幸运。2021年9月,第一次问候的声音仿佛是《相遇》的第一个音符,而2025年6月的最后一次拥抱,便是《相遇》不愿结束的和弦。感谢大家在这段时光中的相遇,华农人或许会喜欢六月的雨,它是万物蓬勃生长的信号。至此,这首饱含心血的毕业之歌《相遇》,词曲创作终于圆满落成。

家庭教师av

当《相遇》的最后一个音符缓缓落下,它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热爱,是梦想的起点;坚持,是抵达的路径;而志同道合的携手,则能让艺术之花在青春的沃土上绚烂绽放。鲍鑫硕与叶慧鹏的故事,正是华农这片鼓励创新、滋养梦想的文化土壤所结出的动人果实。

青春或许会散场,但相遇的情谊永不褪色;狮山下的岁月终成过往,但那份感动与力量,将永远在心底回响。

愿这首《相遇》,成为你我心中永远跳动的青春音符,愿所有相遇,都值得被时光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