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刘婧华,王亚豪 图片|刘婧华,王亚豪 审核|刘洋)2025 年 11 月 13 日下午 16:00,家庭教师av “研究生科技创新月” 优博智享沙龙在第一综合楼 B113 如期举办。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张桢毓担任主讲嘉宾。作为学界新锐,他不仅斩获 2024 年国家奖学金、2025 CVPR CDFSOD 竞赛全球季军,更在学术研究中成果丰硕 —— 已发表 3 篇 CCF-A 类论文(含 1 篇 Oral),另有 2 篇论文在投,长期深耕小样本学习、多模态大模型等前沿研究领域。活动中,张桢毓以 “科研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为主题,毫无保留地分享学术研究技巧与个人成长心得,为在场研究生送上了满满干货的实用科研指南。

入门:找对方向,用对方法
“科研入门,核心是先抓‘关键点’。” 张桢毓开篇便点明科研入门的核心要义。谈及方向选取,他给出三点实操建议:一是依托所在实验室的项目积累与设备资源支持,夯实研究基础;二是紧盯当前智能体等学术热点,锚定前沿方向;三是精准把握顶会偏好 —— 例如CVPR侧重计算机视觉前沿突破,ICML则聚焦机器学习理论创新,让研究方向更贴合学术产出需求。
论文阅读环节,他提出 “20 + 篇梯度阅读法” 助力高效积累:先精读1篇领域内优质综述,快速建立对研究方向的整体认知框架;随后深度研读10篇近两年高被引、开源且学术共识度高的核心论文,吃透其中的核心数据集构建逻辑与基线模型设计思路;最后泛读10篇同方向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捕捉前沿动态。
针对现场同学集中反馈的 “论文复现难” 痛点,张桢毓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优先选择近3年发表的优质文章作为复现对象,核心关注论文方法的创新性与实验设计的新颖性,无需追求 “面面俱到” 地复现所有细节;代码复现需优先挑选性能稳定、结构清晰且易修改的基线模型,入门阶段要扎实掌握 Python+PyTorch 工具链,学会借助AI工具辅助理解,善用开源社区资源搜索现成代码,高效攻克环境配置等入门难题。

深耕:打磨成果,突破创新
科研写作是学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环节,张桢毓分享了一套实用 “进阶技巧”:入门阶段可直接对标领域内优质论文的框架结构,严格遵循 “阐明任务意义 — 剖析现有研究痛点 — 详述核心方法 — 呈现实验结果与分析” 的逻辑脉络,写作过程中多与导师、同门交流打磨,同时善用 DeepSeek 辅助内容润色、Grammarly 修正语言错误,提升文稿质量;他特别强调写作要 “精简冗余信息”,“审稿人时间有限,清晰简洁的表达更易突出研究核心,提高稿件通过率”。面对审稿意见,他建议以辩证视角看待,既要虚心接纳合理建议,也要坚持自身研究的核心价值,通过 “多修改、多总结” 沉淀经验,借助持续投稿逐步掌握学术写作的核心逻辑。
科研实践层面,张桢毓也产出了多项亮眼成果:他提出无监督小样本预训练模型 MICM,创新性融合对比学习与图掩码自编码器的核心思想,在多个相关任务中取得最优性能;首次揭露并系统性解决了 CLIP 模型存在的 template bias(模板偏差)问题,为模型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均成功发表于 ACM MM、AAAI等CCF-A 类顶会,充分彰显了其扎实的科研功底与前沿探索能力。
竞进:借力竞赛,提升能力
聊到竞赛,张桢毓详细拆解了 CVPR、ACM MM 等顶会常设的 AI 竞赛核心逻辑。这类竞赛多采用 “打榜制”,全程以公开排名衡量成果,选手需完整完成算法方案设计、测试集性能验证与最终结果提交三大核心环节。他给出了一套实战性极强的参赛建议:尽早组建竞赛团队,人数以 4-6 人为宜,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单人参赛;竞赛期间要实时紧盯公开排名,可借助爬虫工具统计对手成绩与提交节奏,针对性制定自身的结果提交策略;同时要善用大模型辅助优化算法,高效提升模型性能表现。
“竞赛是科研练手的绝佳平台,能快速锤炼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他结合自己斩获 CVPR CDFSOD 竞赛全球季军的亲身经历,鼓励在场同学主动参与,在实战中积累学术与工程双重经验。
守心:平常心对挫折,平衡成长
科研之路从非坦途,谈及过程中难免遭遇的挫折,张桢毓坦诚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学术评审往往受评审专家学术视角、研究侧重不同等因素影响,即便质量过硬的论文,也可能收到尖锐评价或负面反馈。但他强调,面对这类情况不必灰心气馁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他用这句充满力量的话为同学们打气,鼓励大家以平常心接纳起伏,在沉淀中打磨成果、寻求突破。
在科研之外,张桢毓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维度:他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 400 小时,以公益奉献为科研生活注入温度,实现学术深耕与生活价值的平衡。结合自身经历,他为同学们提出成长建议:不必急于求成,不妨以一个个小目标积累进步,在稳步前行中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纯粹热忱,让学术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整场优博智享沙龙干货密集、氛围热烈,赢得了在场同学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分享不仅让自己系统掌握了论文读写、代码复现、竞赛实操等科研必备技巧,更被张桢毓博士深耕前沿的学术执着、直面挫折的坚韧品格以及平衡科研与生活的积极态度深深感染,收获颇丰、备受启发。
作为家庭教师av “研究生科技创新月” 的核心活动之一,本次沙龙精准对接了研究生科研成长的实际需求。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持续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与互助成长平台,为学子们的科研之路保驾护航,助力大家在学术探索中稳步前行、再创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