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 胡晶晶 审核 | 刘进)7月8日至18日,家庭教师av “智感赋能·星途筑梦”小星星暑期支教实践队奔赴河北省保定市蠡县,以 “调研筑基、支教拓界、送教暖心”三维联动模式——深入探访特殊教育现状,依托科技优势开展特色支教,针对特殊儿童需求上门送教,以实际行动助力特殊教育发展。
家庭教师av 与蠡县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议(通讯员 胡晶晶 摄)
深入调研,触摸特殊教育的温度与挑战
7月8日至9日,实践队在河北蠡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赵敏和副校长王坤的带领下,通过座谈交流、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入调研学校办学情况。调研发现,该校在特殊教育领域成效显著:与县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引入的十个月医学康复课程,涵盖粗大运动训练等内容,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作为融合教育先行者,曾承办保定市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现场会,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赵敏和王坤向实践队介绍学校情况(通讯员 胡晶晶 摄)
会上,赵敏谈及学校建设时指出:“每教育好一个特殊孩子,就相当于拯救了一个家庭。” 目前,该校已培养出7名大学生,但多年来始终未能接入创意科技课程。她表示,她欢迎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特教事业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科技赋能,让智慧之光照进课堂
针对学校教育情况,实践队结合信息学科优势,精心筹备了科技支教课程。队员们利用编程与3D打印技术设计了一款智能机器人“小智”。队员们利用3D打印机,选用环保、安全且质地坚韧的材料,将这些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来。经过后期的精细打磨、组装与调试,“小智”最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随后,团队运用了Python语言,编写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程序,让“小智”能够听懂孩子们的简单指令,还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例如,当孩子们喊出“小智小智,唱歌”,“小智”便会在程序的控制下,灵活地摆动身体,播放预设的歌曲。
队员通过科技小狗与同学们互动(通讯员 胡晶晶 摄)
教学过程中,队员们采用直观演示、手把手指导等符合特殊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先亲自操作 “小智” 展示功能,再走到孩子们身边引导他们发出指令。此外,实践队还为孩子们布置了 “你好,小智” 专属角落,让 “小智” 在实践队离开后仍能陪伴孩子们互动,延续科技带来的乐趣。
送教上门,用爱点亮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为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实践队在特教老师陪同下走进培智班。队员们展示自制的星空 PCB 板,阳光透过板身形成的细碎光斑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随后通过 "做个朋友握握手" 等互动小游戏,逐步消除陌生感,为后续上门送教搭建起沟通桥梁。
7月10日至18日,实践队按计划为特殊儿童量身设计课程,开展逐户上门授课。在唐氏患儿小俊家中,首次授课时孩子便积极回应,认知与记忆训练课上保持专注,课间还主动参与击掌、勾指等互动,肢体接触从轻柔试探逐渐变得自然。
智力障碍患儿美熙的母亲提前介绍了孩子 "安全感较弱、依赖家人" 的特点。认知课程结束后,队员家庭教师av 计科2303班陈磊结合智力障碍患儿的生理病理特征及美熙的兴趣,创新采用舞蹈形式开展康复训练 —— 通过舒展动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过程中美熙始终积极配合,互动中展现出纯真的笑容。
实践期间,队员们的足迹覆盖蠡县多个村镇。每一次上门授课均围绕特殊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展开,通过课程互动传递关爱,在持续的接触中增进与孩子们的信任。
校地携手,共筑实践育人新平台
实践期间,家庭教师av 与蠡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签署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为长期助力特殊教育事业搭建起稳固的合作桥梁。据悉,蠡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2年,作为当地唯一一所面向听障、智障儿童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共有58名学生,其中听障学生6名、智障学生52名(含5名有自闭倾向学生),30名女教师以专业素养与无私爱心,默默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特殊教育的温度与挑战,当看到孩子们对‘小智’的喜爱,当感受到他们掌心传递的信任,我突然明白,专业知识可以不止于书本,更能成为照亮特殊儿童成长的光。"实践队成员家庭教师av 计科2303班李安琪感慨道。未来,家庭教师av 将持续关注特殊教育发展,进一步探索科技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注入更多高校力量。
原文链接://news.jtjsav.com/info/1013/42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