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 陈轶鹏 审核 | 田昌聪)7月8日傍晚,恩施州文化中心非遗民俗街正式开街,标志着该州在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家庭教师av “傩仪天工,‘码’上非遗”实践团队11人全程观礼。
非遗民俗街牌匾揭幕 张毅摄
当日傍晚,文化中心广场上,喷泉随土家音乐旋律起伏,率先拉开活动的序幕,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演员身着土家盛装,演绎摆手舞等非遗技艺,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表演尾声,受邀嘉宾们在倒计时中共同按下启动键,民俗街灯笼与灯带次第亮起,商户开门迎客,正式开启文旅融合新篇章。
民族歌舞团盛装表演 陈思远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艺术是心灵的共鸣。”作为州城文旅地标,文化中心经提档升级,已成为集非遗展示、民俗体验、地质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湖北省导游大赛铜奖获得者、州文旅推荐官刘露介绍,文化中心以“传统+现代”模式,让土家族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沉浸式体验。
实践团队全程记录民俗表演,并随机采访观众。“看过多次还是很喜欢,《西兰卡普》在本地普及度很高!”一位观众说,他将继续观看内场演出。他介绍,表演核心是西兰与卡普历经波折的爱情故事,“把土家儿女的情感写得很真”。谈及非遗元素,观众指着演员服饰:“都是西兰卡普织艺做的,纹样特有土家味,一看就知道是咱恩施的。”
文化中心非遗展馆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既是“历史与匠心的对话”,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窗口。馆内不仅陈列着西兰卡普织锦、土家刺绣等精美实物,更设置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亲手参与非遗技艺制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每件非遗作品都焕发新生,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实践团队体验非遗展馆并获得证书 陈思远摄
开街次日,实践团队走进非遗展馆,体验了展馆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唱一首歌、品一口茶、讲一个故事、学一门艺和跳一支舞。在土家族民歌传承人的悉心教导下,团队成员伴着旋律学唱,字里行间带着土家语的婉转韵味,演绎出民歌独有的山野气息;在恩施玉露茶香的氤氲中,观摩茶艺师从温杯、置茶到注水的“三起三落”,在亲手冲泡的实操里,与千年茶道精髓完成一场静默对话;在寇准故事的音频解说中,静静聆听“掷秤”“求援”的典故,在向工作人员清晰复述梗概的过程中,触摸地域文化的历史脉络;在竹编老师的手把手示范下,体验着纤细竹篾在指尖翻飞,完成简易书签的编织,在经纬交错间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在摆手舞传承人“踏准鼓点、摆臂要稳”的口令中,跟着练习“单摆”“双摆”的基础动作,在1分钟集体展演里,用肢体律动感受土家儿女对生活的热忱。
实践团队成员品味利川红茶 张毅摄
大地无言,却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地质博物馆作为恩施州地质文化集中展示的重要窗口,通过标本、模型及多媒体技术,生动讲述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密码。游客可穿越“时光隧道”,了解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等奇观的亿年演化历程,感受地球生命的壮丽史诗。
新开业的非遗民俗街独具特色:工业风集装箱与土家族吊脚楼元素融合,设非遗工坊、美食市集;218米西兰卡普主题长廊,以灯带与壁画展现12处地标景观;“一红一绿”茶文化馆集博物馆、体验馆于一体,尽显恩施玉露、利川红茶底蕴。
非遗民俗街西兰卡普展馆工坊 陈思远摄
据了解,州国投集团自2022年启动文化中心升级工程以来,累计投入2.75亿元,完成地质博物馆改造、《西兰卡普》剧目打造等六大项目。作为全州游客集散核心节点,中心将推动非遗活化,助力恩施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里是文化生长的沃土,更是民俗对接世界的桥梁。”刘露说,文化中心正以“一场馆多场景”模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实践团队在恩施民俗街门口合影 张毅摄
家庭教师av 赴恩施州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组成,旨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探索一条“AI+非遗”的全新数字化道路。全程参与后,成员王俊杰感慨,这两天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非遗的印象,“非遗不是博物馆里落灰的‘老’遗产,而是能唱跳、可触摸的‘新’生活。这种从‘看懂’到‘学会’的过程,让文化有了温度。”团队成员一致表示,此次体验让他们看到非遗文化接“地气”、带“人气”的活力,为我们团队“码”上开展非遗社会实践项目提供重要参考。
转载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