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力 编辑|辛西 审核|刘进)9月28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时空表型组学团队负责人金时超副教授做客家庭教师av “Happy Hour”,为家庭教师av 师生带来题为“作物时空表型组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该研究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生物育种需求,聚焦“基因与环境交互如何影响作物表型”的关键科学问题,瞄准“表型精准鉴定和评价”这一实际难题,系统介绍了作物时空表型组学的概念、理论和技术进展。报告内容涵盖“高效获取—智能解析—交叉应用”三个层面。
第一,作物时空表型获取的共性技术研发。金时超老师以“理想株型:田间群体初筛”为例来讲解。通过实现对作物群体在“多年、多点、多种种植模式”下的全生育期生长动态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为构建高质量、可复用的表型大数据集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作物时空表型智能解析的核心算法开发。金老师讲解了分叉检测与节点定位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大豆茎秆不同分支层级的精确识别与划分。这些算法能自动、精准定位叶柄着生的节点,并量化其夹角,从而为高通量、大批量鉴定与筛选具有理想株型(如上层叶片稀疏、下层叶片密集)的种质资源提供强大计算工具和方法论基础。
第三,作物时空表型精准鉴定与预测评价。金老师展示了如何将多源数据融合与先进算法应用于育种实践。该研究通过绘制过程控制平面图,实现了对育种过程的精准监控与优化,为构建作物表型的“预测导航系统”(GPS),驱动智能育种决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最后,报告探讨了未来作物时空表型组学在种质资源鉴定与种业创新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就“作物时空表型组学”“分叉算法的设计”等话题同参会师生进行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金时超,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导,高层次引进人才,时空表型组学团队负责人。2016年获家庭教师av 农学学士,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作物时空表型组学。历任Plant Phenomics副主编和SeniorEditor,植物表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委会委员和数字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农学会智慧农业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在RSE、ISPRS、Plant Com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封面1篇、ESI高被引5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1项,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