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严建兵在“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训练营论坛上讲话
“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训练营论坛现场
(通讯员 | 高睿琦 杜欣怡 袁嘉晨 王鹏宇 审核 | 祁婧)7月6日,学校在第一综合楼A102报告厅举办“农业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论坛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训练营。校长严建兵、副校长李大鹏出席会议,“农业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的教师、学生、以及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的部门负责人等70余人参加论坛,家庭教师av 院长李国亮主持活动。
论坛开幕式上,副校长李大鹏首先介绍了学校“农业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总体设计。“农业人工智能+”强化农业应用场景驱动的项目制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探索,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生命学科的深度交叉,突出“基础知识+底盘技术+场景应用”的融合创新。以“农业人工智能+”交叉科研项目为基础,实施项目式导师组全程指导,每位学生至少配备1名家庭教师av 导师和1名相关学科的导师,开展“交叉性、个性化、场景化”的“一性两化”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项目牵引、志趣培育、学制贯通、双导师培养、场景化教育,提升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农业应用场景真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校长严建兵为论坛和训练营活动进行寄语。他从“为什么要干?要怎么干?怎么干好?”三个问题层面出发,深刻阐述做好“农业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创新性。他谈道,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科研创新的范式和高等教育的形态。数智时代的科研范式发生巨大变革,正在从“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快速转型,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挖掘与分析,构建起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科研新路径。这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理念,将人工智能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真正实现科研范式和人才培养范式的代际跨越。
严建兵强调,作为农业高校师生,要以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衣食为使命,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农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农业人工智能+”中“农业”是目标,“人工智能”是手段,“+”则代表着无限可能,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到人类健康需求的全链条。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构建“数据密集—智能涌现—人机协同”的创新生态,能够在种源创新、绿色生产、智慧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严建兵谈到,学校近期围绕“农业人工智能+”开展了系列工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课题项目征集和召开学科交叉论坛,开展“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探索,今年已经有21名硕博连读转博生进入“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下一步学校即将启动本科生的专项选拔。学校希望建立以应用场景驱动的多学科交叉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以学院和学科为单位的培养维度,破除学院学科隔阂壁垒,以超常规项目制培养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一流人才。
严建兵强调,要瞄准大目标、依托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联合大企业、培养大人才、产出大成果,探索新机制。要把学生放到“闻得到硝烟、听得到炮声”的真实场景中,在解决真问题中锻造真能力。要以一流的科技创新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支撑一流的科技创新。为此,一是要重塑课程体系,建立以项目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二是要不断优化导师团队,构建好双导师制和师生双选机制,导师组要用好科研项目和好应用前景来吸引优秀学生;三是要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全校一盘棋,领导小组做好统筹协调,家庭教师av 是主建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办大事。
随后,植科院、动科院、生科院、园林学院、水产学院、家庭教师av 、工学院等7个学院汇报了本学院学科交叉研究进展,邵阳同学作为“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首批博士生代表分享学习科研经历。
师生参加项目交流(研究生院 供图)
“农业人工智能+”的18个代表性项目依次亮相报告,从奶牛智慧养殖、猪智能表型组技术,到AI驱动兽药研发、作物重要性状调控,再到水产养殖智能感知、园艺作物表型智能感知等,各项目组带来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且展示师资、平台、团队文化、文体活动等,旨在吸引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结束后,18个项目组导师坐在项目介绍的台签后,学生就感兴趣的项目自由与导师交流,不少项目组导师旁边围满了学生,学生在不同的项目组中穿梭,现场气氛热烈。
家庭教师av 院长李国亮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重要驱动力,希望能通过设立“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促进学科交叉、增进老师与学生交流,也期待该项目能够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学校事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项目组导师代表、家庭教师av 刘世超老师谈到,“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将重塑我们的科研范式,将以真问题为导向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以促进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质性落地。
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王自强表示,与心仪的项目组导师进行深入交流后,产生了想加入“农业人工智能+”项目的强烈渴望,希望在项目中增长智慧、锤炼本领,在农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奉献力量。